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信息开放是克制食品安全谣言的法宝

2016-06-17 作者: 浏览数:906
6月14日,“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开幕,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亲自到场听取汇报。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在不断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形势不断严峻,人们对屡屡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既愤怒又无力,一些人茫然不知所措,在应对健康问题方面出现了偏差,倾向于相信一些“土法”、甚至一些根本不可能的疗法,比如前几年骗人的“绿豆疗法”。随着互联网和社会媒体的发展,一些营销类自媒体经常会制造噱头来吸引眼球,要么是把一段陈年旧闻编辑编辑重新发出来,要么就是不断发各种养生文章,这类文章多无医学根据,而且是自媒体之间互相抄袭转载,人们在朋友圈也纷纷转载,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如果在微信朋友圈上就能达到养生、治疗的目的,那么只会让整个社会距离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渐行渐远。
 
  透过表象看本质,这些不良自媒体制造的噱头会吸引人,也是因为人们通常得不到相关领域内真实、科学的信息。在食品安全领域内,经常缺乏权威的回应,人们通常得到的回应大多以“安全”、“合格”等诸如此类的信息为主,一方面是相关产品高合格率的数据,一方面却是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大小有别而已。
 
  专家们在公众场合的言论也需要更严谨。比如,有专家拿我国产品合格率与日本相比,但是却忽略了“标准”与检测环节的差异性;再比如,有专家说,“消费者担心一些食品有毒,甚至会致癌,但其实,食品有毒是绝对的,没有毒才是相对的。”坦率地说,癌症是一个人体特定部位受到反复不良刺激的结果,如果单个看某个食物毒性可能不可怕,就怕各种“毒”叠加后产生不良后果。
 
  此次论坛就有专家总结道,“社交媒体上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分为三类:一类是添加剂对身体的危害,一类是被妖魔化的农药,一类是相生相克的传言。这些谣言产生和传播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辨别报道的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科普报道的效果不佳。”显然,科普报道的效果不佳是重要原因,但是报道要达到最佳效果,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地向社会开放更多的信息,对媒体持更开放的态度。至于消费者辨别报道的能力不够,这个指责不太合适,普通消费者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食品安全领域本来就知之甚少,中国社会历来是普通民众崇拜知识精英,这种崇拜包括对医生、教师以及专家等知识群体的崇拜与信任,因而总体来说,普通老百姓历来缺乏学习的能力,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一些专家也出版了大众通俗易读的书籍来为公众进行简单科普,比如云无心的《吃的真向》,再比如微博上一些营养学专家也在线回复大家的疑问,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但对更广泛的普通民众来说,与食品安全的各种基本科学知识还距离较远。
 
  民众的学习能力只是一种锦上添花,并不是雪中送炭,不是解决食品安全的主要寄托。真正雪中送炭的是制度规范与硬式监督。一些行业规范亟待确立,现有的不少行业规范也仍待完善;多部委应该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有更多的联动工作,食品安全的监管应该改变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现状;最后,最重要的是将食品安全监管的权力适度集中上收,这如同环境保护一样,让地方监管地方企业,始终会有“保护主义”的存在。

推荐新闻

查看全部 >>
  • 010-51288971
  • 微信咨询
  •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