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食品安全微生物学检验国家标准基本以培养分离法为主,而这些检测方法由于人为干扰、交叉污染及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会对检测造成较大风险:可靠性较低、重现性较差、周期长、依赖专业人员的判断能力和从业经验等主观因素,耗费人力物力,导致检测风险变大而效率变低,妨碍了标准化质控管理,降低了用户出具报告时的自信心。
调研发现,现行标准的执行存在以下困难:首先,人为干扰:大量人工操作、主观判断因素等导致批间差异较大,缺乏重现性。其次,交叉污染:微生物环境、人员、器具和仪器之间易产生交叉污染。再次,经验缺乏:专业人员的培训困难、耗时。同时实验室检验人员的资质、经验和主观判断力也极大影响了数据可靠性和检验结论的正确性。最后,方法存在许多局限:1、灵敏度和特异性低,漏检率高:如沙门氏菌检出率比分子生物学方法低12.5%,大肠杆菌O157:H7检出率低45.3%。国内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监测能力有限,漏检率极高。WHO显示,发展中国家的漏检率>95%。2、培养基质量:国内的培养基质量层次不齐,影响检测结果。3、食品种类对检出结果影响大:检测结果易受抽样品种和抽样量影响。目前许多检测法都没通过权威机构的方法确认,可靠性得到不到保障。4、背景菌干扰或目标菌的状态问题突出:目标菌受背景菌干扰或处于非典型状态,很难被培养和检出。某些目标菌表型和血清型复杂,阳性菌落易被忽视或难以确认。5、任务繁重,工作量大而集中。6、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大,传统法检测致病菌需要3—5天才能得到初步结果,无法满足大工作量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需要。
对乳品企业而言,自身的环境监测和生产过程控制比样品检测更为重要。确保厂区内洁净作业区的设施和环境不会对产品带来微生物污染,才能真正保证产品安全。而传统的方法很难满足微生物风险评估、监测和污染溯源的需求。面对日益严峻的微生物风险的挑战,面对如此之多棘手的检测难题,面多越来越严格的法规要求,乳品企业急需基于DNA分析技术的高效检测设备以满足未来的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