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检测圈内事大讨论:五专家把脉检测业热点(素描图)

2015-06-23 作者: 浏览数:1305

  论坛嘉宾

 

  论坛嘉宾

  朱春奎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世界认可日主题活动到今年是第八个年头。检验检测认证的发展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会起怎样的作用?这样的技术体系和我们每个人密切相连,科创中心的建设会使得我们生活更加美好,如果检验检测认证的行业发展和市场监督管理的职能,能够和创新联动起来,那么,会让我们的生活品质大大提高。

  

论坛嘉宾

 

  论坛嘉宾

  明新国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标准化、质量管理、检验检测领域,过去政府做的比较多,管的相对比较宽。如果要建科创中心,政府本身要反思一下,哪些方面应该尽可能地放给市场,由市场的需求驱动?哪些方面为了培育市场,政府可以在前期做一些引领和驱动的事,如果当市场已经开始成熟,政府是不是应该尽可能放给市场去做。

  

论坛嘉宾

 

  论坛嘉宾

  马海倩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经济研究所所长

  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个宏大的战略框架中,还可以提出一个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检验检测服务中心的目标。上海建设检验检测服务中心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但基础优势要真正转化成现实发展,中间还需要给点力。动力来自于改革,其中的核心就是政府职能的改革。

  

论坛嘉宾

 

  论坛嘉宾

  马璟

  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首先,从事检验检测或者进行评价评估工作的研究人员要坚守科研道德、严控实验质量,确保实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是服务的根本;第二,实验的管理各个方面应该要与国际接轨,才能保证所检测的产品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吸引国外客户。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科研人员,科研思路、科研布点要走在产品的前面,不能等创新产品来了再想怎么评价、怎么检测,相反,研究方法、模型的建立应该走在产品的前面,才能为创新产品及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论坛特邀企业嘉宾

 

  论坛特邀企业嘉宾

  林鑫

  上海浦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天我想谈一个观点,谈一组数据。建筑能耗在城市的总能耗里占了22%,整个中国有5亿平方米大型公共建筑,目前整个上海已经对951栋大型建筑进行了能耗监控,监控以后通过节能改造可以达到20%的减排,这个减排量相当于5000万棵树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通过监控以后的节能,可带来36万吨标煤的节能量,这意味着每年节约的耗电量可以供70万人口的城市用电。这组数据能引出什么概念?要实现科技创新,检验检测认证是基础,上海作为试点城市已取得成功经验,而且利用互联网+这个概念,完全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地。

  检验检测认证:技术基石支撑科创......

  曾经有国外科技网站算过一笔账:如果按照硬件成本来算,苹果公司生产一部最高配置的新款iPhone 6,成本不超过1700元人民币,但消费者买一台iPhone 6,至少需要掏出5000元,由此得出结论:苹果太“黑”了。

  国内也曾经有一组类似的对比:苹果手机在中国组装,富士康组装一台手机能赚1到2美元,但苹果每卖一台手机可赚200到300美元,由此也得出结论:苹果太“黑”了。

  但苹果真的很“黑”吗?另一个维度或许可以给出解释。富士康赚的是生产成本的钱,而苹果赚的是创意和创新的钱。由苹果制定的标准,变成了后来者的“风向标”。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很多人都在问,到哪里去寻找一家苹果公司?其实倒不如问问,到哪里去寻找创新,并将创新的标准留在中国。

  日前,本期文汇—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以“技术基础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主题举行了一次特别活动—上海市检测检验认证产业发展圆桌谈,由上海市质监局、浦东新区政府提供技术指导。与会专家认为,检验检测认证业在科创中心建设中不可或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可以通过搭上“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的快车,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政府也应该前瞻性投入大量的研究、资源,以及建设服务平台,起到真正引领创新和驱动创新的作用。

  科创中心离不开技术“基石”

  问: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其内涵和目标是什么?

  朱春奎:随着今年市委一号课题的确定,相应的意见和一系列政策文件日前都已纷纷出台,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关三个关键词已经显现:全球影响力、创新驱动力、集聚辐射力。

  但为什么上海要建设科创中心?我认为这是得天时、应地利、汇人和的结果。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主要国家都纷纷再次确立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大家都认识到,单单依靠一国自身的创新资源已不足以应对新一轮全球创新的挑战,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全球创新网络资源,提升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和趋势,这是天时。

  从地利的角度来讲,上海有这么多一流的科研机构、大学以及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企业,同时来讲又有这么一个开放的浦东,这么一个张江要在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这是地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张江、在浦东、在上海,已经蔚然成风,这是人和,所以我对这个事情充满期待。

  问:检验检测服务业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其技术支撑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新国:我是来自于制造业的,制造业对于质量、检验检测的需求非常迫切。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第二产业获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从过去相对薄弱到现在规模庞大,以至于我们现在获得一个名称—制造大国,但还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中国过去三十多年通过高劳动、高能耗、低附加值获得增长的这条老路应该是不可持续了,也就是说,我们迫切需要从资源要素投入型转向知识创新驱动型。

  去年,中央领导在河南省考察工业企业的时候,对目前产业发展提出了三个转变,需要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需要从中国速度转向中国质量,需要从中国产品转向中国品牌。

  作为一个创新型的城市,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核心要素,首先,这个城市非常有创意,不拘一格,不去抄袭别人。第二,创新,有了新的点子以后如何做成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要把各种新的技术理论方法融合起来。第三就是创业,必须通过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把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创业交付给用户,让用户获得高价值的回报和体验。

  检验检测认证这样一个行业,在前端的创业、创新阶段,新技术要进入新产品,我们要进行技术标准的认证,比如可靠性、安全性、系统性、完备性等等,新产品要进入市场,也需要进行符合市场法律法规要求的一系列规范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所以检验检测认证在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过程中的作用是基础的基础,不可缺少,而且政府必须前瞻性地投入大量的研究、资源,还有建设服务平台,起到真正的引领和驱动作用。

  马海倩:我也从三个竞争力来展开。全球科创中心首先要有技术竞争力,能够研发世界前沿的技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了我研究更前沿的,而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密集,需要检测技术、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的不断创新,本身就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但仅有技术竞争力还不够,技术竞争力还要有效转化成产业竞争力。为什么这次科创中心建设不仅仅是科技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科技创新要打开,把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真正把技术创新的活力转变成产业发展的实力,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又是在其中发挥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型的科技服务业,这一产业实际上是服务于其他产业发展的。最后还要有环境竞争力,市场环境、营商环境、制度环境都要有利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发展。

  林鑫:技术创新在检验检测这个行业里,定位很清楚,是技术基础。从我所在的行业来说,大家原来对建筑物重建设轻管理,现在我们提出建筑物全寿命的管理,比如桥梁,建设时要遵循一定标准,建完之后需要每三年检测一次。为什么人体寿命这么长,因为我们了解自己,血糖血压是不是高了,如果高了,我们可以用药物控制,建筑物也是一样,要通过定期的检测知道它的运营状况。我觉得创新在整个社会当中是不断涌现的,关键是如何推动。

  朱春奎:我们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进入到了更加注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时代,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新产品、新服务,还要关注新商业模式、新业态等等,全面创新和我们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所讲的产品认证、体系认证和服务认证可以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社会责任等这些认证都在强化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的同时,服务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改善。

  在全面创新的过程中,有一个创新链,从设想到市场应用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需要解决“设哪些量”、“如何获取”和“怎样使用”等问题。在工程化阶段,需要对新设想进行量化,需要准确可靠的量值;在商业化阶段,需要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在市场化阶段,需要经过一定的数据检测来验证。检验检测、计量、标准化与认证,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将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强力的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仅仅是科技的事情。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精英时代的结束、创新民主化时代的到来,这意味着什么呢?在科创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依靠实验室里穿白大褂的科学家,但我们同样也要去关注那些草根的创业者,那些怀揣着梦想要改变世界、改变命运的的创业者,要去关注这个过程中我们检验检测认证资源的开放、共享,为他们提供便捷的服务,这是助推科创中心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市场竞争有助驱动创新

  问:上海检验检测产业有没有优势?

  马璟:我的专业是做药物的毒理学研究,一个新药在上市前必须先确定它的毒性,我们先通过体外试验和动物实验确定药物的毒性,为新药的临床试验提供重要的基础参数,从而确保人体试验的安全,通俗一点讲,就是“在人点头之前,先让动物点头”。

  这个行业在国际上的通常术语叫做服务外包企业或者是服务外包实验室。在这个领域,上海在建设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同时就已经布点了。新药研发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作为新药研发的产业链,它的龙头是筛选,最关键的是安全性,所以当时在布点生物医药产业时,筛选和安全两个关键点,首先入驻张江。这么早布点,跟政府的前瞻性布局是很有关系的。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讲,目前在整个检验检测的领域,上海各专业的布点在国内各个省市里相对是比较全的,这得益于上海前期规划的合理,如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上海在全国是做得最早的。

  问:对标国际,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在科创中心建设的大环境,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明新国:我们不妨对标一下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创新城市。纽约大学有一个教授,他曾经对全球过去一百多年以来创新力很强的城市,与过去可能创新力很强、现在衰败了的城市做了系统的比较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但凡有创新力的城市,或者有创新影响力的城市,要有三个关键要素:人才,技术和宽容的环境。

  在人才方面,对标上海,在一些基础研究方面,我们跟国外的差距,好一点的五到十年,差一点的十到二十年,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大量引进海外高端、尖端的领军性人才。

  在技术方面,上海有比较好的基础,近年来上海认证检测产业,服务业产业保持10%的增长率,检验检测收入连续几年超过百亿元,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市场检测体系。但从国际计量局2015年发布的国家校准与检测能力来看,中国获得国际承认的校准和检测能力是1224项,仅为美国的一半,半成以上的物理量,六成以上的化学量,我们还不具备和国际对比的能力,上海要对标全球,在技术基础前沿的科技研究水平方面,需要迎头赶上。此外,我们在支撑高端检测认证技术的技术装备水平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比如说在先进计量技术研究和应用,高端精密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大尺度的测量技术基础能力等方面,我们还是相对薄弱的。

  在宽容的环境方面,过去一段时间搞科研,我们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但检验检测认证需要建立一个宽容的氛围,毕竟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不一定能保证成功。最近上海有关部门有个统计,上海科技成果产业化率是5%到10%,美国硅谷高于50%,我们跟别人的差距相当大。如果建立一个宽容的科研氛围和环境,大家愿意说真话,做出来的东西,对科创中心能够起到市场化的驱动作用。

  问:我们应该如何追赶呢?

  马璟:像我们做安全性评价,全世界统一的规范叫GLP规范,我们中心是中国第一批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GLP实验室。因为客户的需要,我们逐渐开拓国际市场,获得了欧洲国家、美国的GLP资质,可以承接国外委托的研究项目。一方面我们通过这些服务,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开拓了眼界,知道了全球大的制药企业如何研发新药,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和把控。反过来用我们学到的新技术来服务于中国生物医药的企业。这些年,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做创新药,我们前期的各种技术储备,对支撑这些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我们中心一期工程于1999年建设,当时就是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一天运行电费1万元,那时候中国从事新药研发的企业很少,靠市场运行非常困难,是靠政府每年的经费支持度过了开办时的困难,进入了良性循环。政府把我们扶上马,我们也用出色的服务赶上了中国新药研发企业异军突起的时机。现在我们正在向企业转型,希望能够用企业的运作模式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国内很多新兴产业开始是靠政府扶持的,这是从无到有建设过程中一个必须的阶段,这是第一阶段;一旦市场成熟,政府应该退到后面,让市场说话,服务质量越好,市场就越好;服务不好,慢慢就会被市场淘汰。需要说的是,研发服务外包这块蛋糕足够大,在每个领域当中,应当鼓励有序竞争,百花齐放才是春。

  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问:今天处在互联网+的时代,检验检测产业有没有可能搭上互联网+的列车?互联网能为这个行业打通一些痛点吗?或者带来一些好处吗?

  明新国:互联网+时代为检验检测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时机和契机。我们可以在三个方面取得一定突破。首先,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的服务模式可以进行创新,打通整个行业纵向的产业链,同时集聚横向的资源,做到集聚高效。其次,对于检验认证机构或者对于第三方服务平台,可以搭建共性的云服务平台,给大家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最后,我们交大做很多科研实验积累了很多验证数据,这个数据量是浩瀚的大海,如何把这些数据量集聚起来,这就是检验检测的大数据,如何从大数据中把有用的东西,或者敏感性的东西挖掘出来,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平台串起来,形成以大数据驱动产业发展的局面,并提供创新型的服务。

  马海倩:我觉得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和互联网+的契合,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我们这个产业本身怎么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思维,这里面就有一个研发模式创新即检测技术研发模式创新,以及检测模式创新,技术研发和检测服务也都可以用一个平台共享的思维、免费的思维去考虑。第二个层面,检测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在整个互联网时代,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怎么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互联网+,我觉得这方面可能又会开辟一个更大更广阔的全新领域。检验检测认证行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产业特征—专业性非常强,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除了提供检测服务之外,其实现在更重要的还提供很多增值服务,不仅仅给你检测出问题,还会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甚至是技术升级的一些方案。那么,在各行各业搭上“互联网+”快车的过程中,检验认证产业就可以在其中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从而拓展自身的服务领域和市场空间。

  马璟:我讲一个小故事。今年1月16日我们接受荷兰政府的GLP审查,对方进入我们动物房,问我们猴子每天吃的苹果的质量是怎么控制的?我说我们有清洗的流程,每年抽样,送相关部门检验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等。然后这个荷兰的检查官说,这是不够的。经过询问,我们了解到荷兰的每只苹果上都有条形码,一扫就知道是产自哪块地的哪棵树,在采摘之前都用过什么农药,最后一次喷洒农药和采摘上市的时间,这样才能真正控制评估质量,才能保证动物不会因为农药产生毒性,干扰对药物的评估。

  举这个例子,我是想说,在国家层面上,各行各业完整的质量体系建设还是不够完善的。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检验检测行业,我们还有很多盲点,还需要更好完善我们在整个环节上的布点和能力的建设,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带来的便利。

  林鑫:节能减排这一块完全可以做互联网+,我们现在建立监管平台以后,完全实时监控,完全可以输出服务,任何地方有互联网都可以监控,在监控的基础上,只要把图纸传给我们,就可以提出整个改建方案,节能减排基本可达20%。对于互联网+,检验检测完全可以结合一些行业进行突破性试点工作,待机会成熟后,自然而然会水到渠成的。

  政府要高屋建瓴“智慧监管”

  问:建设科创中心服务过程中,在检验检测认证方面,政府服务或发挥作用的边界在哪里?

  朱春奎:政府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要做一个相对独立的监管者,或者说充分保障监管的独立性,我们需要一种灵活有效的监管信息获取能力,法制导向的监管风格,参与式的监管格局和坚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服务于加强社会性监管这一块的作用,同时自身的产业发展又受到政府的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我们需要处理好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的问题,如果市场能够做的,就一定要交给市场去做,政府在适当放松经济性监管的同时,加强社会性监管,加强智慧监管与优质监管,在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现代优质监管体系建设这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马海倩:政府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要把政府掌控的公共资源配置好,体现政府的职责。在检测认证领域,我感觉政府的公共资源应该重点配置在重大技术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检测平台上,这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第二件事,政府还要通过一系列合适的公共政策来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体现政策的导向,促进行业的发展。对于检测认证产业,需要抓紧研究制定适合于促进其发展的产业政策,包括财税扶持、人才政策、政府采购等。实际上,就是要制定规则,这个规则一方面要统一、透明、稳定可预期,竞争是一定要有的,但大家是在同样的游戏规则中来竞争;另一方面,这个规则还要是一个全过程的规则,不仅在准入的时候有规则,同时退出的时候也要有规则,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这些都要完善和制定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立法势在必行,建议加快调研,尽快将《上海市检验检测管理条例》的制定提上日程。

  朱春奎:再补充一点,在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中,大量的检验检测仪器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我们自主研发的很少,而且我们对从业人员关注不够。所以,建议政府加强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这一块的开发,进一步加强资助的力度,此外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国际化、专业化和素质能力的提升。

  自贸区或可破题“多头监管”

  问:检验检测认证如何打破地域垄断?能不能做到一地认证、多地认可?

  林鑫:这个也是我们企业比较困惑的,碰到相关的问题很多,比如说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就会碰到交通部、建设部、水利部的多头管理问题,同样的能力进入各个行业需要取得各个行业的资质许可,成本很高。全生命的管理是随着创新发展而提出的,行业管理部门怎么跟上去,做到一个部门的资质多方认可,减轻企业的负担,让企业真正创新。

  朱春奎:国际认可论坛和国际认可合作组织的共同目标就是要促进全球贸易便利化、促进各国机构统一实施相关的国际标准,建立起全球范围合格评定认可的互认制度,这和自贸试验区建设有相通之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需要利用好自贸区这个试验田,利用好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牌子,利用逐步要做的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去建立起一套创新、创业友好型的行业现代优质监管体系,这对于我们建设科创中心来说非常重要。

  问:从制度创新层面来说,检验检测对自贸区建设的意义在哪里?有没有一些对行业发展的探索?

  马海倩:大家都知道自贸区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检测认证行业与自贸区的四大领域制度创新—贸易、投资、金融、政府监管,往大了说都有关系,关系还挺密切的,特别是贸易这一块,但我觉得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应该是检测认证行业最大的改革诉求,怎么样能够利用好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平台,找到一些比较实质性的契合点,这可能更加有意义。

  林总刚才讲的关于资质管理制度的事情,在检测认证领域,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制度,是不是可以依托自贸区的平台,实现制度创新突破。我觉得,依托自贸区,在资质管理制度方面,是不是可以走三步?第一步,建立“一口明示,一口受理”的平台,类似于“单一窗口”,将所有的资质许可要求都在一个平台上明示和受理。第二步,在“一口明示,一口受理”的基础上,先合并审批逐渐到资质的合并精简。首先做到相同资质的合并审批,然后逐渐探索资质合并。这中间将涉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可以在自贸区先行试验。第三步,探索成立统一的资质管理机构。这个管理机构不一定是政府的部门,也可以是社会第三方机构。

  头像素描:陈韶旭

推荐新闻

查看全部 >>
  • 010-51288971
  • 微信咨询
  •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