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知识大盘点
2015-10-12
作者:
浏览数:745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1)标准的本质属性是一种“规范性文件”。
标准是规范性文件之一,它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区别是:经协商一致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只有符合这两点才能称为标准。标准所做的规范,有的具有强制性,有关各方必须严格遵守,例如强制性标准。有的并不具有强制性,须经协商共同遵守,例如推荐性标准。此外,这种规范也是相对的,不同级别的标准是在不同范围内的规范(如地方标准仅在该区域范围内规范)。
(2)制定标准的对象的特征是“重复性”。
这里所说的“重复”,指的是同一事物反复多次出现的性质。例如,成批大量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重复投入、重复加工、重复检验、重复出产,同一类技术活动(如某零件的设计)在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上同时或相继发生,某一种概念、方法、符号被许多人反复应用等。
(3)标准产生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以及协商一致。
标准的两个特性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和协商一致。每制定一项标准,都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好两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方面是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经过分析、比较、选择以后再加以综合,纳入标准,奠定标准科学性的基础。另一方面,标准中所反映的不应是局部的片面的经验,也不能仅仅反映局部的利益。这就不能凭少数人的主观意志,而应该同有关各方面认真讨论、充分协商,从全局利益出发做出规定。
(4)标准文件有着自己的一套格式和制定颁发的程序。
标准的编号、印刷、幅面格式和编写方法的统一,既可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又便于资料管理,同时也体现标准文件的严肃性。至于标准从制定到批准发布的一整套工作程序和审批制度,则是标准产生的科学规律的体现,也是标准本身所具有的约束性的表现。
根据《标准化法》,在我国制定标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需要。
制定标准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只有严格地遵循这些程序,才能保证所制定标准的质量。
正常情况下国家标准的制定程序分为9个阶段
代码 阶段名称 阶段任务 阶段成果 完成周期(月)
0 预阶段 提出新工作项目建议 PW 1
10 立项阶段 提出新工作项目 NP 3
20 起草阶段 提出标准草案 WD 10
征求意见稿
30 征求意见阶段 提出标准草案送审稿 CD 5
40 审查阶段 提供标准草案报批稿 DS 5
50 批准阶段 提供标准出版稿 FDS 8
60 出版阶段 提供标准出版物 GB,GB/T,GB/Z 3
90 复审阶段 定 期复审 确认有效,修订 6
95 废止阶段 废止
制定标准时必须遵循以下各项基本原则:
(1)符合国家的政策,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
(2)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3)合理利用国家资源;
(4)充分考虑使用要求;
(5)正确实行产品的简化、选优和通用互换;
(6)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7)从全局出发,考虑全社会的综合效益;
(8)有关标准应协调配套;
(9)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10)适时制定,适时复审。
标准制定后应保持相对稳定,使有关各方在一定的技术发展水平上组织实施,以获得经济效益。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准的作用会有所变化。因此,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以确认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复审时间一般不超过5年,企业标准的复审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我国标准级别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一定的依从关系和内在联系,形成一个覆盖全国且层次分明的标准体系。
注:2015年10月1日起,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发布,按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简称《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标准实施监督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检验制度,并采取有效的政策和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地督促、指导、检查和处理标准实施的各种问题。标准实施监督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企业自我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监督、行业监督。
标准制定后,我们通过一下方面来考察其质量:
1.标准的适用性
标准的适用性是评价标准质量好坏的首要因素。
标准发布实施以后,应该产生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好适用性的强制性标准发布后,会对保障国家安全、防止欺诈、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等起到很好的作用。具有较好适用性的推荐性标准发布后会对技术语言的相互了解及技术性能的规范化起到保证作用,从而促进贸易的发展。
一项较好适用性的标准就有可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新技术的发展,规范管理,便利消费者,提高生产水平。
2.标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标准技术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是评价标准质量的第二个因素。
标准的技术内容的水平决定了标准的水平,所指定标准的水平目前以“国际先进”、“国际一般”、“国内先进”来评价。在保证标准先进性的同时还要考虑标准的可操作性。
3.标准编写的规范性
标准编写的规范性是评价其质量的第三个因素。标准应按照标准的编写规定编写。标准编写应符合GB/T1.1的要求,以及按照GB/T1.1细化的不同类别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