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初央视曝光奔驰、宝马等豪车存在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后,汽车内部的空气质量问题被愈加赤裸的摊开,一时备受关注。
往前追溯,早在2007年,就有媒体报道称,在检测的20个品牌、50款上市3个月以内的国产新车中,仅9款轿车的车内5项有害元素检测完全合格,多数车型属于“藏毒车”。一套国家级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被呼吁出炉。
同年,相关检测方法标准“HU/T400-2007年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化合物采样和检测方法”出台。接下来,2011年又再度颁布《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评价指南》,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车企所沿用的标准。不过此标准仅为推荐性,约束力不足。因而,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制定强制性标准大势所趋。
时至2014年,强制性标准修订工作终于正式开始。至今,虽众车企相比之下已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提高关注,但在行业标准的制定方面,据目前可提供的进度,依然是正在制定中。
10月21日开幕的201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果展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五家单位联合发布了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两年的积累,参与检测的两家实验室——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和宁波汽车零部件检测中心,已经根据评价方法的要求,建成测试环境仓。自今年8月开始,两家检测机构对国内13家汽车制造商的16台样车进行了国内汽车空气质量的摸底测试,积累了初步数据,并开始建立乘用车有机挥发物数据库,了解和评估了整个乘用车行业车内空气质量的整体情况。这对统一测试条件和评价方法,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积累了数据、经验和技术。
据悉,在前期的检测工作中,已有江淮、长城和比亚迪三家公司共计5个车型率先通过车内空气质量评价,并获得了评价证书。另外,捷豹路虎、法拉利、上海大众、北京奔驰四家公司的产品也已送样,检测工作正在进行中。
按照规划,未来还将进一步完善车内空气评价体系,并逐步将评价工作从乘用车推广到商用车、载用车辆和汽车零部件领域。
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成立了车内空气质量委员会,助推车内空气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及未来的实施工作。随着多方力量的集合,我们盼望这一标准最终落地的那一天早日来临,毕竟此事与消费者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