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直面“阵痛”迎接挑战 甘肃省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扫描

2015-01-13 作者: 浏览数:958

  2014年,是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改革元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支持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拉开了我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的序幕。

  上个世纪,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改革让国有企业经历了一次“阵痛”,也带来了它们的新生。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吹向了更广的领域,先前被列为事业单位或是事业单位设立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成为这一次改革的“主角”,它们又将经历怎样的“阵痛”?

  一个产值超过20亿元的市场

  在我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特别是企业经营生产中经常会用到“第三方”认证,以保证服务或产品的质量。所谓的“第三方”,便是指当今产业不断细化分工和产业不断融合生长的趋势下形成的新的产业分类,也是一个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统称为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领域,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是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水平迈进的关键一环。2013年,我国国内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达到约2500亿元。因此,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预计到2020年,我国科技服务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

  我省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只有全国市场规模的0.8%-1%。但即便如此,全省的这一市场产值也达到了20亿至25亿元左右。其中,和建筑材料行业相关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约在5亿至7亿元左右,处于业务发展初期。近三年来,和建筑材料行业相关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年均增长率约在20%以上,并且还在逐年加快增长。

  一群散、小、弱的市场主体

  尽管我省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可观,但市场主体却难尽如人意。

  从整体上来说,我省检验检测机构大多规模普遍偏小,布局结构分散,创新能力差,技术服务水平低。这些机构很少有核心技术,多为模仿跟踪型技术,业务经营上各自为战,基本生存状态可归纳为四个字“无序竞争”,缺乏具有品牌影响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的骨干检验检测机构,难以适应加快推进我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的要求。

  以建筑材料检验检测认证为例。这一领域检验检测认证涉及建材、建工、交通、水利、市政等诸多行业。其中,建材、建工行业检验检测机构约有360家,单位性质分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依托事业单位的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等,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被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依托事业单位成立的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占有,存在着重复建设和条块分割等现象。

  为做大做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2014年10月31日,省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要求按照国家推进部门或行业内部整合、跨部门跨行业整合、跨地区跨层级整合的要求,稳妥有序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解决重复建设,打破条块分割除,不断提升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我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

  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的安排部署,我省分别选择了一个行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一个部门内设的2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一个地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作为试点,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

  和当初国企改革相似,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过程中,“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同样成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干部职工关心的焦点和热点。为了让整合后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轻装上阵”,有的机构在改革方案中建议设立省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处理各类资产、人员遗留问题;同样,为了改革后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赢在起跑线上”,有的机构也提出利用财政资金改造提升基础设施,购置一批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培训一批职业检验检测认证人员;还有的机构则提出新机构应暂时保持其目前的事业单位属性不变,事业编制总数不变,职工事业编制身份不变……不同的建议后面,既有对改革后美好未来的憧憬,也有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顾虑和担忧。

  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业内有关人士认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的改革已经从当初的“摸着石头过河”走到了如今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有很多经验可以学习借鉴,让干部职工充分享受到改革的成果,而不是担心改革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副省长夏红民近日在检验检测论证机构调研时指出,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少财政资金的支出和事业编制的数量,而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相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的重大意义,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充分保障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

推荐新闻

查看全部 >>
  • 010-51288971
  • 微信咨询
  •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