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即时检测产业危机并存 亟需整合资源
2014-09-22
作者:
浏览数:920
9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即时检测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即时检测与健康监测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上,相关专家、学者为国家制定该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言献策。专家呼吁,当前我国即时检测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迫切需要整合优势资源,合力推动该产业快速发展。
面临新机遇
“即时检测是在患者附近或其所在地进行的,其结果可能导致患者的处置发生改变的检测,具有简便、快速、便携等特点,以及智能、遥感和仿生等功能。其在健康促进、疾病诊断、生物应急、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检验检疫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即时检测与健康监测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检验医学系主任康熙雄教授介绍说,即时检测是生物技术、生物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其代表性产品可穿戴设备问世不到5年,全球销售额已突破50亿美元,预计2015年可突破百亿美元,被誉为21世纪的颠覆性产业。
即时检测与健康监测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张先恩研究员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疾病谱的改变,对我国现行医疗模式造成巨大的压力。促进全民健康、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迫切需要重构我国健康领域的技术支撑,这为我国即时检测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康熙雄也表示,全球人口健康的结构性改变和疾病谱的变化,促使健康促进和疾病诊治向个性化模式转变。我国已将健康促进的重点从公众行动转移到个性化服务,家用健康评价需求急剧增加。此外,我国每年70多亿人次的门诊和社区诊断对快速便捷的疾病分类、分流诊断技术的需求,数亿慢病患者对疾病危险分层与并发病症预警技术的需求,1000多万危重症患者对床旁监测技术的需求,都对我国健康促进与医学诊疗的技术支撑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大力发展即时检测产业。
即时检测与健康监测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生金域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王加义举例阐述: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设备以显微镜、X线机、超声仪、心电图机为主,医生看病多凭“视触叩听”、“望闻问切”,存在一定漏诊、误诊率。整合我国生物医学诊断和物联网产业优势资源,研制可对疾病快速分类、分级、分层诊断的网络化即时检测技术产品,有助于提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再比如,在我国医院,患者往往需到数个科室接受检查和等待检查结果,极为不便,而在门诊、急诊推广可对疾病快速分类、分级的即时检测产品,能够大幅度提高医院的诊疗效率。以常见的腹泻病为例,常规诊断需做粪便检查、培养和肠道吸收功能检查,往往3~4天才能获得全部检查结果,易延误治疗;而采用便携式分类诊断系统,在20分钟内即可完成对疾病的分类和分级。
迎接新挑战
“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医疗机构中使用的高精尖设备大多是进口产品,即时检测也不例外。”康熙雄提醒。
“我国即时检测产业起步晚、总体规模小,尚无一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并且缺少技术储备和技术人才,创新能力低。”王加义表示,尽管近些年企业申请的相关专利数量有所增加,但大多是基于国外专利加以修修补补的衍生品,缺少原创技术,产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即时检测产品融合了生物、纳米、信息和认识科学等领域的新技术,已进入智能化、可穿戴化、融合化、无创化、移动化、网络化时代,然而我国即时检测还停留在“试纸条+读卡器”的阶段。对此,康熙雄指出:“即时检测产业发展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研院所相关成果转化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缺少核心技术,并且整个行业缺少整体布局、专业人才和法规体系。目前,产业形成了研究与应用脱节、产品与需求脱节、产业中下游脱节的局面,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难以与人才聚集、资金充足的跨国企业竞争。”
王加义也表示,由于缺乏有效的转化机制,一些科研院所积累的纳米传感技术、纳米材料技术、微流控技术、生物微机电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智能传感技术、传感网络技术等现代生物检测技术未得到很好的转化,而一些企业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技术水平上,形成“院所有技术无处用,企业需技术无处求”的状况。
王加义还介绍说,即时检测产业缺乏整体规划,做研究的不管应用,做应用的不做研究,未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制。在发达国家,医院是医疗器械创新和改进的主要场所,几乎每个厂商的工程师都会到大医院听取医生的建议,以便研制满足临床需求,适合临床习惯,使临床人员“得心应手”的器械。而目前我国即时检测产品大多是仿制品,有些产品的操作方法不符合临床习惯,有些临床急需的产品国内无人研制。例如,我国现有1.2亿肾病患者,有数百万终末期肾病患者要靠透析度日,其中大部分人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市场亟需能够对慢性病并发症进行预警的家用检测产品。虽然一些科研院所研制了基于纸微流控技术的多参数检测技术,但是一直未转化为产品。
王加义强调,即时检测产品是现代技术的集合体,它要求原料、元件、加工、装配、调试等工程技术有机整合,机械、电子、化工等基础工业和生物材料、传感器、计算机等新兴工业统一协调,任何一个环节不匹配,都会影响产品性能。然而,我国即时检测产业缺乏整体协调机制,未形成产业链,导致产业落后、缺乏竞争力。
发挥新作用
“尽管目前我国即时检测产业总体规模小、综合实力弱、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是该市场需求巨大,科研院所拥有很好的技术储备,企业有强烈的发展诉求,只要建立起实质性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搭建高水平、高效率的合作平台,多方联动,就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即时检测产业的竞争能力。”王加义充满信心地表示。
康熙雄认为,“十三五”期间,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应着力整合国内优势资源,搭建涵盖即时检测与健康监测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和人才培训体系,解决制约我国即时检测与健康监测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理论、技术、工艺的策略和路径问题,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先进技术向企业转移,为即时检测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组织、资源、技术和人才保障。
康熙雄认为,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4家研究机构、浙江大学等10所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16家医疗机构,以及14家企业组成的即时检测与健康监测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标志着即时检测与健康监测迈入产学研用携手攻关的阶段。
王加义分析指出,这种合作有利于快速提升我国即时检测产业的创新能力。现代即时检测是现代高精尖生物检测技术的集合,产业创新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纳米、微机电、传感、计算机等领域的技术基础。搭建关键技术研究平台,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改变目前高精尖产品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同时,有利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在联盟框架内建立企业和科研院所良性互动、互惠互利的机制,快速改变我国即时检测产业缺少技术和人才的局面,并有利于准确辨识市场需求,进而研发出真正适合我国市场需求的即时检测产品。
记者获悉,该联盟将建立“需求来自临床,产品服务临床”的产品研发模式,搭建关键技术研究平台,试点性地建立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基地,合力攻关。
(原标题:即时检测产业期待产学研用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