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20年回顾与展望

2015-11-11 作者: 浏览数:630

  农业标准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技术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标准化工作,通过制定农业标准、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增强全社会的农业标准化意识,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确立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要求,起到了“强农业、富农民、美农村”的综合效益。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安全,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20年农业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进

  (一)我国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以农业转型发展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大了农业标准制修订力度。先后成立91个涉农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集聚了近万名各方面专家,开展农业标准化研究及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截止2015年10月,共制定农业国家标准2746项,备案行业标准4246项、地方标准17000多项,覆盖了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检验检测等领域,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地方标准配套,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先后有230项农业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以及工作组秘书处6个,并以我为主承担起草制定国际农业标准44项。

  (二)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抓手。自1995年开始全国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20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在财政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联合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国家粮食局、国家烟草展专卖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涉农部门,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搭桥、农民积极实施”的工作方针,按照“选好一个项目、建设一个(标准)体系、形成一个在龙头、创立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工作要求,先后建设了8批4272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78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00多个县(区、市),覆盖了粮食、畜禽、水产、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和各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持续发展之路。由单一产品生产加工到区域性综合示范,从注重产量数量到质量效益并重,从专注农产品生产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从总结推广先进技术到推动科技创新,从农业生产到农村社会治理,不断改革、创新、提升。示范规模不断扩大、示范领域不断拓展、示范效益不断提高、示范模式不断创新、示范能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有65个示范项目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优秀项目,150个示范区承担单位以及参加单位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

  (三)全社会标准化意识不断增强。示范区建设20年的实践证明,农业标准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推动“三农”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各级政府都将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各地农业标准化工作。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以“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领成千上万的农户走上标准化生产之路,在农业标准化的示范推广过程中用标准规范了生产、提高了效益,发挥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广大农户通过参与示范区建设,接受多层次、多途径的宣传示范, 改变了“开天辟地几千年,没有标准也种田”的传统习惯,农民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科技意识、安全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日益提高,形成了“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自觉意识,有效激发了现代农业发展实现“高效益”的源动力。先后有286人获得了“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二、20年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成效显著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强农业、富农民、美农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了农业

  提高了产量,保障了供给。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将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固化为可复制的标准化模式,并广泛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的“十一连增”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保障了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吉林省梅河口市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水稻单产由原来的490公斤/公顷提高到了示范后的580公斤/公顷,年平均总产量比重增加18.4%。河南创建小麦高产万亩示范区42个、玉米高产万亩示范区39个,连续8年超千亿斤,连续14年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增量的1/3以上。内蒙古马铃薯从4000公顷拓展到14700公顷,由15000公斤/公顷增加到34500公斤/公顷以上,可为30万公顷马铃薯提供优质基础种薯。西藏日喀则春青稞建立示范区3867亩,青稞单产达到4800公斤/公顷,增收114万公斤。新疆3万头泌乳奶牛平均单产由6000公斤提高到7500公斤。新疆10万公顷棉花标准化示范区,皮棉总产由示范前的8.76万吨增长到示范后的9.58万吨。

  规范了生产,维护了安全。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在农产品生产领域,强化产地环境标准、种子种苗标准、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的安全控制标准。在加工领域,强化加工环境、操作规范、包装材料、标签标识标准;在流通领域,强化农产品分等分级、贮藏运输的规范实施,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北京市昌平苹果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推广标准化管理管理技术,提高果实的品质,采取疏花疏果、人工授粉、套袋、摘叶转果、铺反光膜、增施有机肥等多项技术措施,提高了果实的品质;在加工领域,强化加工环境、操作规范、包装材料、标签标识标准;在流通领域,强化农产品分等分级、贮藏运输的规范实施,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湖南省花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在饲养过程中,严格按照《宁乡流沙河土花猪饲养技术规程》操作,遵循传统生态养殖,全程绿色无污染的饲养环境,全过程的标准化覆盖,让宁乡花猪自然生长,保持宁乡猪的独特种质特性。同时严格坚持防疫制度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制度,确保核心保种群安全、健康;重庆市潼南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以“稻-油”、“稻-菜”模式为主体,实现品种优良化,育秧工厂化,栽(播)机械化,施肥精量化,病虫防控物理化,产品达到国家绿色标准,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之路,探索“猪-沼-菜(果)”等模式,全县建成种养结合示范点6个,生态循环利用面积达8万亩,示范引领了全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提升了质量,培育了品牌。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引导和扶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册标准化农产品品牌、申报地理标志保护和申请农产品认证,不断提升标准化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培育了一大批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和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前七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共形成272个国家名牌,3323个地方名牌,683个地理标志保护保护产品。江苏省阳澄湖大闸蟹质量特色显著,美名远扬;浙江省西湖龙井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积极打造西湖龙井茶品牌,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绿茶类),认定了西湖龙井茶的实际生产范围和西湖龙井茶专卖店面;江西省信丰脐橙素有“华夏第一橙”之称;山东省蔬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黄瓜、西红柿等52个品种先后获得“三品认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寿光大葱成功申报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七彩庄园”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陕西省苹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成功培育出华圣等9家苹果生产名牌企业,极大提高了陕西苹果的市场美誉度。江苏省兴化稻麦示范区,有30家获绿色食品称号,27家获无公害食品称号,6家获泰州名牌产品称号。河北省辣椒的标准化种植带动打造出了“悦客”、“康辣美”、“贺老汉”、“红娃子”等知名品牌,辣椒产业已成为该县强县富民的农业支柱产业。黑龙江打造国家名牌15个、省名牌223个、地理标志产品37个,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上海共培育农产品上海名牌20个,已形成“练塘茭白”、“阿强鲜鸡蛋”、“海丰大米”、“马陆葡萄”、“丰科蟹味菇”等5个中国名牌农产品,“爱森”等24个“上海名牌”农产品,拥有奉贤黄桃等7个地理标志产品。浙江培育市级以上名牌产品37个,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共59个,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江西示范区共有8个产品获得了江西省地方名牌;7个产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4个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个产品获得了绿色农产品认证;12个产品获得了有机农产品认证。河南示范区的信阳毛尖茶、淮阳黄花菜、新郑大枣、焦作怀山药、灵宝苹果、灵宝大枣等16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好想你牌大枣、天和牌蔬菜等成为行业的领导品牌。重庆示范区累计创建重庆市名牌农产品126个,中国名牌3个,培育无公害农产品468个,绿色食品395个,有机食品71个。

  (二)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富了农民

  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建立完善了农业生产相关标准体系,引导示范区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带动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值的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据统计,前七批标准化示范区的农业总产值比示范前增长81.82%,农民人均收入比示范前增长67.05%。福建省生态茶园标准化示范区,户均年增加纯收入9800元,增幅31%左右。湖南省古丈县茶叶栽培标准化示范区,茶叶产量上升8.7%,茶农人均收入2.38万元;广西红龙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亩产由2584公斤提高到3066公斤,人均增收4000元;重庆示范区农户户均增收2523元,人均增收1266元,增长率分别为20.5%和21.2%。示范区直接带动脱贫人口2511人,间接脱贫人口3681人。四川省龙眼种植标准化示范区,人均增收2100元。雅安宝兴县“川牛膝”项目,农户人均收入也从7965元,提高到10214元,年均增长12%以上。河北省示范前后农民年收入提高了8631元。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人均增收4670元,比未实施标准化示范相比提高销售收入290.36万元。贵州省农民人均年收入由59908.7元,增长到示范后的110679.5元。甘肃省农民人均年增收420元~930元;宁夏各示范区产值平均增加20%以上,带动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延长了产业链,拓宽了增收渠道。通过实施标准化,把一、二、三产业间相关联的技术和管理要求进行了有效融合,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业观光旅游等环节形成有机的联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14年江西省泰和乌鸡标准化示范区泰和乌鸡产品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消化乌鸡1000多万羽,实现产值达10亿元,实现税收8600万元,养殖户人均增收1680元。山东省黑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了“优质肉牛繁育-养殖育肥-屠宰加工-市场销售-酒店餐饮-生态农业”的绿色产业化链条,目前繁育高档优质肉牛1.5万头,育肥出栏1300头,60%达到日本和牛A3级标准,并成功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河南省鄢陵苗木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创建中,把花木总量、质量、结构、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标准化支撑,推进花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公司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带动全县苗木生产逐步迈向了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也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药械花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催生了具有特色的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实现了一产与三产的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珠海市斗门区通过建设白蕉海鲈鱼标准化示范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白蕉海鲈为主体,包括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的产业集群,将带动更多的“洗脚上岸”渔民发家致富。广东省江门市柑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了集柑橘种植、果品生产、陈皮深加工与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完整陈皮产业链,陈皮全产业研发、加工、生产经营户达500多家,使陈皮产业得到集约化和集群化的发展。

  规范了管理,培育了新型农民。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引领示范区农民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自觉意识不断提高。据统计,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每年至少举办两期不同形式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示范区内90%以上的农民都接受过不同形式的农业标准化培训。随着农业收入的提升,新一代农民的生产经营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有效支撑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壮大。上海市南汇水蜜桃标准化示范区,联合6家条件比较好的合作社(公司)成立非法人性质的“南汇水蜜桃”品牌合作联社,合作联社成员严格按照3个联盟标准和规范组织果农生产指导、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培训,有效提高了生产者的标准化能力和水平;安徽省祁红茶标准化示范区,依托同省茶科所、安农大、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加大员工和茶农培训力度,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北京市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累计培训35万人次,直接安置农民工劳动就业120余人;内蒙古鹏程农科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培训3万人以上,帮扶带动农户3500户,社会经济综合效益达2.8亿元。海南共举办各类标准化培训班438期,参加培训人数达27270人次,印发各类技术标准培训资料58800份,带动近4万户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四川举办各种培训班、现场会220余场(次),编印发放各类技术资料、技术“明白卡”48万余万册(份),培训各类标准化技术人员及农户58万余人次。云南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技能明显增强,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队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明显增强。甘肃省培训农民37.3万余人次,发放标准、技术明白纸、配方施肥卡等资料50.2万多份,示范区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

  (三)改善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环境,美了农村

  推动了合理开发利用,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强化了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出现了“山顶绿树成荫,山腰果树成林,山下粮棉丰收”的喜人景象,带动农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贵州省通过牧草种植,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25°以上坡耕地每年每亩减少泥沙流失量0.31吨,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石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疆吐鲁番葡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带动了全地区葡萄产业的发展,葡萄面积的扩大极大改善了绿洲内生态环境,植被覆盖率已达40%,空气相对湿度达31%,阻挡流沙和沙尘功能非常显著;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采用“圈养+放牧”的方式,充分利用秸秆等农副产品资源,有效地控制肉羊对天然植被的破坏,秸秆过腹还田,实现资源的全面整合利用,显著改善生态效益。天津滨海盐土排盐改土绿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大面积的农田得到保护,增加了可利用土地的使用面积。内蒙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节水、节肥,减少了古沙地西瓜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加大有机肥的投入量,改善了农产品品质,缓解了因过量施用化肥对土壤的破坏,激发了土壤活力,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维护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土地可持续增产能力。上海崇明农田化肥使用强度和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了28.4%和43.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5%,全年空气优良率更是达到96.7%。广西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承引进水肥一体化滴灌施放技术,大大提高了肥料的有效利用率,使有限的山林得到保护,山变青,水变秀,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重庆璧山县蔬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结合生产道路的修建,完善配套农民生活便道、农村饮用水的改善,有效地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的生活居住环境;永川区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大力推广应用了生物肥料及防虫网等防虫、杀虫技术,示范区单位面积的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有效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江北光大集团奶牛养殖示范区,发动周边农户开展优质牧草种植,减少了水土流失,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陕西汉滨区蚕桑标准化示范区利用荒山坡地种桑养蚕,农药使用量降低33%,在绿化荒山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神木县长柄扁桃标准化示范区,在毛乌素沙漠上建设了6700公顷生态示范林,防风固沙,沙漠治理成效显著。青海省使枸杞种植、西瓜的种植区域扩展到盐碱地、荒滩、沙漠,净增绿地面积30万亩。宁夏新增绿地100多万亩,促进了当地生态系统平衡。在乌鲁木齐县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基础上开展的标准化示范区,有害风沙天数减少,空气湿度提高,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已成为乌鲁木齐市民休闲、游玩、健身的场所,有效推动了乌鲁木齐县生态旅游业发展。

  建设了美丽乡村,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业观光旅游等环节形成有机的联系起来,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形成综合标准化管理机制,推动了农村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的同时,吸引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美化农村的人居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浙江省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示范区,目前已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达100%,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达90%,城镇污水处理受益率达81.1%,12个乡镇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 ;安徽省潜山县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通过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整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地方产业支撑、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标准化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福建省沙县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区,强化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发展,将水土流失治理、母亲河保护、古村落修缮等工作取得的成效转化为标准,打造了“乡村有个性、美丽有标准”的福建版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重庆忠县柑橘标准化成就了“半城山水满城橘”的文化创意,走出了一条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型发展的标准化之路。

  规范了村级公共服务,提升了乡村综合治理水平。按照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试点单位通过梳理,将原本千头万绪的村级公共服务和乡村管理制度、规定等分门别类,汇总形成一套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实现科学规划、系统管理、规范运行,有效促进农村村级民主、优化村级治理结构,逐步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与城镇“种类无差异,质量相一致”,农村“五保”、养老、医疗、教育、娱乐等服务得到不断改善。四川宜宾制定并实施《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工作手册》,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操作记录档案,实现试点村实施记录覆盖率达100%。湖北枣阳推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较好地解决了以前农村公共设施只建不管、只修不护的问题。贵州余庆县通过实施《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规范》、《村庄社会治安管理规范》、《乡镇养老院管理服务规范》等标准,构建了“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防控调处机制,建立了“以防为主,打防控管一体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体系,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测评达95%以上。并通过推行《镇村一站式综合服务规范》、《村(居)党务政务公开基本规范》、《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村级建设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基本规定》和《村级组织“一事一议”议事规则》等村民自治管理标准和“一事一议”决策程序标准,使标准化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广大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全县党务、政务、村务“三公开”达100%,群众对村委会工作满意率达90%。

  三、20年农业标准化实施推广工作经验丰硕

  20年的实践证明,要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必须做到 “七个坚持、七个结合”:

  一是必须坚持围绕政府发展农业和农民关心的重点,强化对农业标准化的政策支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与服务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必须坚持协调统一,强化部门联动,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与各项强农惠民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

  三是必须坚持建立科学、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与提升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紧密结合起来。

  四是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强化市场引导,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与强农业、富农民、美农村紧密结合起来。

  五是必须坚持保供给、惠民生,强化过程管理,把农业标准化与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紧密结合起来。

  六是必须坚持科技领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与提升农业产业技术水平紧密结合起来。

  七是必须坚持多层次宣传培训,强化队伍建设,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与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农民标准化意识和应用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四、新常态下农业标准化工作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形势下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要在巩固原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强化队伍、完善体系、建立机制、创新提升”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强化一支队伍

  强化农业标准化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管理,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培训,支持高校农业标准化学科建设,培养农业标准化各类人才,构建学科齐全、人才层次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化技术人才队伍。

  (二)完善两个体系

  一是完善新型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以农业转型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产业技术体系、投入品安全控制、农产品流通、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步伐,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标准技术水平,有效支撑我国特色新型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健全农业标准化示范与推广体系。继续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全覆盖的区域综合标准化推广体系,不断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标准的实施推广,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建立三个机制

  一是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多方位联动,建立科研成果与标准制修订、标准化宣传与标准化推广、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协同发展的工作模式,助推农业标准化工作高效开展。

  二是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化反馈机制。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实施验证平台,拓展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信息反馈渠道,使标准制修订与实施推广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三是健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激励机制。通过推动各方面对农业标准化政策、投入的支持,以及引导创建农业标准化产品品牌等方式,逐步健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激励机制,形成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内生动力,保持农业标准化工作活力。

  (四)创新四个提升

  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努力在智能农业、农机装备标准化等领域不断提升;通过创新农产品流通工作,促进农产品产地市场标准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支撑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推动农业清洁生产标准花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多功能经营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农业标准化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责任重大而光荣。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尤其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既是努力践行“三严三实”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工作。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推荐新闻

查看全部 >>
  • 010-51288971
  • 微信咨询
  •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