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思考:从“人机大战”探寻检测机构在智能设备的深度市场

2016-03-14 作者: 浏览数:816

这两天,“人机围棋大战”成了热点话题,无论懂不懂围棋,并不影响公众对这场大战的关注。昨日,在围棋人机大战第二场比赛中,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再度战胜韩国九段棋手李世石,总比分以2∶0领先(5局3胜)。

  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是众多科学家、围棋大师共同合作的结果。虽然人工智能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不过其技术水平远没有达到“阿尔法围棋”的技术水平,更多是以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穿戴设备的形象出现。不过,同“阿尔法围棋”的顺风顺水不同,这些智能设备在发展过程中却是问题多多:价格、续航、应用&#823&#823其实最重要的问题还应该让用户安全放心地使用。

  前段时间央视《第一时间》关于儿童定位手表辐射超手机千倍的报道犹如一颗炸弹,在可穿戴设备产业乃至整个智能穿戴产业的水面上激起了千层浪。吐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行业标准、产品规范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的。

参与标准制订,引领行业发展的机会

  对于高辐射产品堂而皇之登陆大众消费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行业标准的缺失。其实,早在半年前,已经由相关机构思考标准砝码的事情,北京的一个非官方机构所组织的一次产业年会上,已经发布了一个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标准体系。其被寄予规范混乱的行业秩序,供产业链参考、促进行业发展的期望。但是,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却更多的留于虚表。于此同时,从产业层面来看,相关产业的创业参与者“我行我素”,致使数据信息使用不规范、隐私保护匮乏、职业道德底限下拉等问题致使行业无法朝良性方向发展。

  面对有影响力的行业标准空缺这一客观现实,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产业发展不成熟,致使无法有稳定的标准体系出来”这种“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理解层面,那显然不利于产业更健康、有序地发展。在这方面,只有着眼于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所以才能做到直抵消费者心底的产品,按今天时髦的词来说就是“爆品”、“痛点”,从而做到让大家的真实需求在该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得到释放。同样,行业标准的制订也是一样,行业发展不成熟成为不了标准缺失的主观理由,相反,正因为行业不成熟,我们才更需要一份有前瞻性、有责任心的相关指导意见来引领并督促大家在智能穿戴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加规范与成熟。

  专业检测机构存在深度市场机会

  没有标准支撑的智能设备,何以证明自己的“智能”与“可穿戴”呢?尤其是可穿戴设备那些自诩的功能得不到相应标准,或是检测机构的佐证,还在市场检验中屡屡败下阵来,最后连最基本的安全问题也成了不安全的黑手。

  在这个时候,人们对于一个专业、职业而富有公信力的检测机构的需求呼之欲出,甚至比留于纸面的行业标准更让人期待。那么,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这个检测机构又存在着怎样的市场空间与机会呢?我们先来看看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都是如何检测的。

  首先,比较关注智能穿戴相关公众号,或经常逛科技类媒体、论坛的朋友可能都看过不少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草根”检测法,即纯人工检测。比如以功能为监测运动情况的智能手环为例,那就是找个人戴着这个产品经过大量的相关运动或类似运动的动作,看看结果呈现的数据情况。对于这样的检测,在样本的选择上,可以说是做到了随机性,但样本量显然是不够的,甚至还存在着结果随试戴者的不同而不同的情况。

  其次,套用手机等相关设备的检测方式。这对于缺少样本量的纯人工检测来说,是一种升级。但是,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那便是对于特定功能检测的缺失。就拿手机来说,主要侧重于环境适应性检测、部件的寿命检测,以及信号、辐射等方面情况的检测。但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检测,显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比如心率监测、睡眠监测等方面的功能,在手机检测的模式下显然无法得到有效的实现;而这些功能又是该智能设备到底有没有用、好不好的真正考量依据。

  面对智能设备的升级与发展,对专业的产品检测机构的需求也就显得愈发迫切。因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将倒推企业的产品被检测需求。那么,对于创业者来说,可以如何切入,机会点又有多大呢?一方面可以在着力于硬件检测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全方面的功能检测;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相关的机器设备引进,从专业功能检测入手,对具体的功能实现深度的专业化检测,由此还可以推进该功能领域的相关标准和系统的规范。而无论哪种模式,目前的市场空间和前景都是非常可观的。因为对于智能设备产业来说,目前尚属于探索阶段,接下来的2016年,伴随着大数据和生态圈的逐渐成长,将带动智能可穿戴市场的全面启动;再过三五年的成长之后,包括可穿戴设备在内的整个智能穿戴市场将在2019-2021年迎来高速发展期,在此之后市场可能趋于稳定。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那么,在可穿戴设备产业的红利期到来之前,若能先行切入专业检测领域,或许便可以打开“先入者为王”的成功局面。

推荐新闻

查看全部 >>
  • 010-51288971
  • 微信咨询
  •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