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有色金属理化检验与产品认证学术报告会 暨第七届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化检验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知(第一轮) 各相关单位: 为促进我国有色金属分析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金属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在有色金属理化分析中的应用与推广,同时提供我国有色金属产品认识技术水平,打造有色金属行业人员交流的平台,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化检验学术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有色金属理化检验与产品认证学术报告会”兹定于2016年9月21日~9月23日召开(具体安排另见会议通知)。 随着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对理化测试技术和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有色行业理化工作者更好了解当前金属分析技术和仪表仪器应用的新成果和发展现状。本次会议将以“有色行业理化检验与产品认证”为主题,采取专家演讲、分析仪器厂商产品应用讲解、产品展示、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为从事分析检测技术的人员提供一个与行业专家、与分析仪器厂商密切交流,了解最新技术和产品发展的平台;也为分析仪器厂商了解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贴切的解决方案,促进双方深入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也为全国有色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分析检测技术改造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 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化检验学术委员会 中国稀土学会理化检验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 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
支持单位: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中国有色工业系统无损检测技术工作委员会 有色金属工业失效分析重点实验室
二. 会议议题 1、未来“十三五”规划中分析检测技术在有色金属工业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2、有色金属分析测试方法及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3、有色金属行业相关分析仪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4、有色金属产品过程控制的理化检测与监控技术; 5、高纯或超高纯有色金属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 6、有色金属检测的干扰分析与校正方法的研究; 7、数据处理方法、不确定度评定及数据可靠性评价技术的研究; 8、无损检测新方法及在工程领域新应用的研究; 9、新材料、新工艺产品无损评价方法的研究; 10、工程材料的失效分析与结构完整性评价和管理 11、失效分析网络平台建设与人工智能检测; 12、有色金属标准研究与标样研制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13、理化检测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14、理化检测实验室认可与资质认定关键技术的研究; 15、有色金属企业绿色产品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认证。
三. 会议征文 凡有关稀土材料、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以及轻金属材料理化检验技术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产品质量认证等等于大会议题相关方面的论文都可以提交,但已在全国性会议交流或已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除外。 本次会议将出版会议论文集,论文要求文字表达简练、准确,包括图表在内,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大会报告的论文除外);也可先提交较为详细的论文摘要。论文格式见附件2。论文以Word文档编排,发送E-mail给组委会,投稿E-mail地址见下。投稿时须注明作者姓名、职务、职称、单位及详细通讯地址(包括E-mail地址)。 参加本届会议的论文(全文)将由《稀有金属》审查并在正刊出版(作者自愿),论文全文稿的有关要求详见《稀有金属》的征稿简则(http://www.rm-journal.com/),在线投稿时请注明:“首届全国有色金属理化检验与产品认证学术报告会”稿件。 来稿截止日期在2016年8月30日以前(将论文发送E-mail到: canms2012@126.com)出版日期在2016年9月下旬。
四. 会议安排 2016年9月21日 全天报到; 2016年9月22日 学术报告会; 2016年9月23日 学术报告会及委员会工作会议; 2016年9月24日 返回。
五. 大会组委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所,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2号,邮编100088; E-mail:canms2012@126.com; 会议筹备组联系人: 刘鹏宇 010-82241361(手机)13683687900 郝雪龙 010-82241372 (手机)13522961208 陈雄飞、张婧、李杨、杜风贞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化检验学术委员会 中国稀土学会理化检验专业委员会 2016年6月12日 |
附件1
题目(宋体三号字)
姓名(楷体五号字)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100088)(楷体五号字)
摘要(宋体五号字加黑): 内容 (楷体五号字)
关键词(宋体五号字加黑):内容(楷体五号字)
前言(宋体五号字)
1 实验部分(宋体五号字加黑)
1.1 仪器与试剂 内容(正文宋体五号字)
参考文献(宋体五号字加黑)
[1](宋体五号字)
格式要求(按下列顺序,要求内容齐全)
(a).论文题目(不超过20字)、作者姓名、单位、地址、邮编,作者人数请减至6人,作者所属单位应不超过3个
(b).论文摘要350~500字左右,主要表达文章中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应含有目的、方法、结果等要素,中、英文摘要内容对应;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1~2个(参见“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一书)
(c).首页页脚需注明收稿日期及修订日期;省部以上基金资助项目及批准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少数民族请注明),籍贯,学历(学位),职称及科研方向,E-mail:.....;通讯作者:姓名,职称,电话,E-mail:.....
(d).正文包括前言(不加标题)、实验、结果与讨论、结论,每部分可加分标题,一级标题用1,2,¼¼排序;二级标题用1.1,1.2,¼¼,2.1,2.2,¼¼排序;三级标题用1.1.1,1.1.2,¼¼排序
(e).请将图题、表题中英文对译,并将图、表中的文字说明用英文表达;提供原始照片或电子版照片,请将所有表格改为三线表,图放大倍数均用比例尺表示
(f).计量单位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
(g).参考文献只选择主要并已公开发表的近期文献,作者姓名全部著录.无论中外署名、一律姓(首字大写)先名后,格式如下:
[1] 期刊 文章作者.论文题目(篇)名[J]. 刊名, 出版年, 卷号(期号):起页码.
[2] 书 著者. 书名(英文首字大写)[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页码.
[3] 论文集 文章作者.论文题目(篇)名[A].论文集编者. 文集名(英文首字大写)[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页码.
[4] 科学技术报告 作者. 论文题目(篇)名[R].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 学位论文 作者. 论文题目(篇)名[D].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专利文献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