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观点:上海应尽快形成个性化医学高地

2014-10-16 作者: 浏览数:817

   笔者建议应尽快在具有生物医疗资源优势的上海特定区域,如三级医院集中的徐汇区、新型医疗机构集聚的浦东中部健康产业带、创新资源密集的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及正在成为制度创新热土的上海自贸区,对其专业型规划进行必要补充,对特定需要的专项制度创新进行必要复制,以充分解放未来的专业生产力。

  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迅速发展,十年前的行业划分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态势和专业统计细分的要求。如在“生物医药”领域,分子诊断、基因培育、组织再造、标准设置、第三方检测等创新要素的崛起,使得该领域服务业比重的增长明显超越原有的制造业份额;且该领域形成的现代服务业正在向专业服务业细分,一系列新经济形态正在“涌动于市场母腹”。如果上海的“十三五”规划再将“生物医药”列为制造业,并且不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和行业补课,那么,上海在建设医疗产业新高地方面将被孟买、仁川等甩在后面。

  一、上海保险业了解“分子诊断”吗?

  去年,好莱坞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检测到基因缺陷,医生告知她患上乳腺癌的几率大约是87%,卵巢癌的几率是50%,于是,她决定采取预防性措施——高调宣布切除双侧乳腺,将患病风险降至最低。安吉丽娜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全球对以基因检测为基础的分子诊断行业的高度关注。同时,她在谋求高风险专业手术之前,也和高端专业保险公司达成了高额合同。那么,何谓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继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它为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分子诊断既可以进行个体遗传病的诊断,也可以进行产前诊断,诊断的材料主要包括DNA、RNA和蛋白质。众所周知:分子诊断的发展得益于DNA体外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两大技术的问世。而基因治疗作为一项全新的疾病治疗手段,近20年来发展迅速。中国科学家参加了人类基因组的国际联合攻关计划并取得原创性突破,但我国在将“原创性突破”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方面的能力,明显落后于西方。

  第一落后要素,就是专业保险业务在高端生产力转化方面的缺失。其次则是体检中心、技术服务及微生物快速检测市场等方面。而在西方医疗产业发达城市以及中国周边的新兴医疗产业高地,高端专业保险业已经和生物医疗业互动为产业链。

  二、个体化医疗产业链的衍生态势

  目前分子诊断技术不断普及,销售增速较快,据美国医药咨询公司F&S预测,2014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增至503亿美元,其中,分子诊断的表现最为突出,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发展速度达到10%以上。专业评估认为:分子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基因检测的“受宠”,它引领了个体化诊断的崛起。

  所谓个体化诊疗或个体医学,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决定治疗方针,从基因组成或表达变化的差异来把握治疗效果或毒副作用等应答的个性,对每个患者进行最适宜的药物疗法治疗,如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有效率为50%,而癌症的药物有效率仅为25%,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差异最高可达300倍。个体化治疗的最早表现为肿瘤治疗领域的分子靶向治疗,即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瞄准一个靶位设计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此可实现针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间的差异辨别,并只攻击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此为个体化治疗的初步运用。

  中国国内目前在技术研发上也不是空白:基因测序技术主要运用于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与无创产前DNA检测,两者均是未来个体化医疗的重要前提,无创产检是未来新生婴儿重要的个体化医学检测,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查则是更为直接的个体化诊断措施。而常用的基因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测序以及基因芯片技术。其中,基因芯片技术成本相对较低,检测较为迅速;PCR技术操作简单,但只能检测一个或几个基因。基因检测技术则在精度上更为准确,可测通量更多,是最适宜个体化诊断的分子诊断技术。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会随之下降,基因测序将引领分子诊断技术一路走高。

  然而,目前基因测序市场基本为国际巨头垄断,主要被设备供应商Illumina、Life(2014年被Thermo Fisher收购)、Roche、Pacific Biosciences四家生产商所瓜分。其中Illumina定位于高端、大规模基因组学分析,Illumina发布了新款高端基因测序仪,可以准确测出全基因组序列,成本降至1000美元以下,Life凭借其精巧型的台式测序仪占据20%以上市场份额。这些巨头都在瞄准中国大市场!分析显示:中国是全球主要高通量测序仪消费地区,是全球三大基因测序中心之一。从产业链来看,国内巨大的人口基数及国内第三方企业的本土优势将推动国内整个基因检测产业的不断发展,未来个体化医疗将衍生出极大的基因检测需求。

  三、即将为独立医学实验室带来的契机

  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催生了基因检测服务庞大的市场容量,所有的生命个体均可成为基因检测的服务市场。近年来,开能环保、姚记扑克以及中源协和等民营企业纷纷跨界涉足这一领域,充分显示了这一领域具备的强大的市场潜能。

  基因检测发展为新一轮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市场契机”,已经是专业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医学独立实验室是独立于医患之外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服务性组织,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到医疗服务之中。庞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间会促使独立医学实验室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具体来说,基因检测的业务主要表现在人类健康和物种基因检测方面,其中人类健康主要指从事无创产前DNA检测、大规模HPV筛查、个体化用药指导、单基因遗传病筛查和个人基因组检测、人类基因组研究等业务。物种基因检测,主要分为动植物基因测序,农牧业中优良品种的筛选等。由于独立实验室能够在有序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减少测序费用,因而也会加快这一领域的发展。韩国和马来西亚,在此领域已经明显加大步伐。

  当下,中国的独立医学实验室虽然也破土而生,但从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的规模来看还是个“弱小婴儿”:如“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63%,但行业营业额只不过从1.3亿元增加至9.4亿元。“十二五”期间,该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姿态,2013年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0亿元。但这个市场规模的“蛋糕”,却是国内超过100家独立医学实验室在“切割”。这些独立医学实验室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如市场份额领先的包括广州金域、杭州艾迪康、杭州迪安、广州达安高新,整体竞争格局出现“全国仍然分散、区域初步集中”的格局。从全国来看,广州金域份额最大,从长三角来看则是迪安诊断份额最大,其次是杭州艾迪康。

  目前,中国独立实验室可开展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三种:1.有自己的测序设备,能够进行基因测序、统计和分析等综合性业务;2.没有自己的测序仪,仅仅是通过相关的测序分析和数据统计来服务客户;3.没有测序设备,也没有分析业务,仅提供健康咨询和中介服务等。不过,无论哪种业务模式,只要有优良的服务模式,均会在新一轮基因测序热潮中赢得发展机会。预测显示:除了基因检测为独立实验室带来发展良机,公立医院控费、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量提升以及民营医院快速成长这三大因素,也将共同推动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快速发展。

  随着改革“以药养医”进程的推进,公立医院收入将呈现大幅下滑的趋势,将面临极大的成本控制压力。其次,近年来中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量逐步提高,但基层医疗机构受本身设备、医疗条件所限,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与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合作,在较少投入的情况下可迅速提升自身的诊断水平。另外,在内在需求的驱动和政策的鼓励下,中国民营医院发展迅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民营医院需要对成本具有控制能力,也更有动力将医学检验外包给独立第三方执行。

  四、第三方医学服务业的横空出世

  根据国外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经验,有专家预计,未来6年,独立医学实验占临床检验的比例有望达到10%以上,相比现在有7倍以上的增长空间,年复合增长率接近50%。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独立实验室必将获得良好的发展契机,第三方检验服务业取代传统的医学检验是今后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分子诊断毋庸置疑也逐渐成为医学发展以及高端医疗产业的主力军。目前,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聚集了如华大基因、美吉生物、凯创生物、泰斯特检测及金域检测等一批成熟的基因检测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尤其是近期华大基因的BGISEQ-1000基因测序仪、BGISEQ-100基因测序仪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及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获批,这是在被叫停4个多月后,二代基因测序仪首次获批,这也为第二代基因测序产品在临床医学应用迎来重新放开的曙光。园区内基因检测企业与基因检测实验室毗邻,有利于实现两者的联动发展。

  但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企业分散、不集中,产品单一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研发成本提升等制约了基因检测企业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这需要政府、医疗相关机构、医院、企业等方面形成互动,构建完善的商业环境,共同推进市场的发展。

  2014年8月,包括上海在内各省份半年经济增长率纷纷公布之后,决策层和官方舆论都在强调全社会要适应“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常态”。

  此后不久,国务院就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了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发展导向,明确了政府创造良好环境的工作重点。“意见”对上海经济引领意义重大。如要求加快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出8项重点任务,就蕴含着该领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多重机遇。如在上海还是新名词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就将会带来“黄金机遇”。

  上海在创新、改革、发展等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形成了以药谷、医谷等为代表的先进科技产业区。上海政府职能部门也表示将全力推动第三方医学检验等服务业的发展,这和国家规划不谋而合。但笔者在调研发现目前还有“每个区县不超过三个设置机构、浦东新区不超过五个机构设置指标”等过时要求,这和“意见”中提出的“以市场主体为发展导向”的战略要求相悖;如不加以修正,无形中会成为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因此,笔者建议应尽快在具有生物医疗资源优势的上海特定区域,如三级医院集中的徐汇区、新型医疗机构集聚的浦东中部健康产业带、创新资源密集的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及正在成为制度创新热土的上海自贸区,对其专业型规划进行必要补充,对特定需要的专项制度创新进行必要复制,以充分解放未来的专业生产力。而如果能够形成以分子诊断为核心的个性化医学高地,必将提升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应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促进园区医学产业的进一步集聚、优化和提升,最终为上海打造亚洲医学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点。

  五、创业者的“打分”:高端创新需集成

  美国药典委员会中华区总部最近在业界可谓红极一时,缘由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到访。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美药典公司餐厅与10家进驻上海自贸区的中外企业家座谈,并请他们给自贸区各项改革实实在在“打分”。作为一家从事标准研发的外资企业,美药典公司也是自贸区服务外包保税监管首批试点企业。搬入自贸区后,公司不但扩建了现代化实验室,同时也拓展其在中国的科研业务。

  “今年1月刚刚搬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美国药典委员会中华区总部,没想到能从自贸区政策中获得如此多的便利。”美药典公司中华区总经理胡江滨博士曾表示,改革带来的便利使他们对在中国发展很有信心。对于自贸区,胡江滨的体会是:过去一瓶化学试剂从海外机场到上海的实验桌,至少需要2周,现在只需要5个工作日;研发样品从机场到实验室时间缩短50%以上,而研发样品进口成本也节约了1/4。

  不过胡江滨也提出,希望未来能有进一步的自贸区式的具体便利。如除了化学试剂等,期待将通关便利的优势扩大到更多领域,比方说生物产品、植物提取液、草药类产品的进关流程也能加快,政府则可以加强事后监管。

  福建医科大学的高才生郑仲征,也特别喜欢上海。理由是这里能够找到知音和他从事的生物医疗行业的高端信息。但他的专业性更强,更注重比较国际领先水准;因此,只要是讨论创新,其银行界的投资合作伙伴得事先“做好功课”。

  比如“同种异体骨”,听起来就非常专业。其实,这是“肿瘤切除后弥补骨缺损”的重要方式,在骨科领域应用广泛。其显著优点是:取材广泛、用量不受限制,愈合后可获得较好功能。但挑战是:人体对于任何非自体的植入物都存在排斥,同种异体骨也不例外。郑仲征领军的荻硕贝肯团队,就想应战类似诸多挑战!

  70后郑仲征及其在浦东集结的专家梯队,力图打破海外的技术垄断。2011年以来,他们就一直瞄准国际前沿,致力于同种异体组织材料与免疫遗传领域的研发、技术转化和产品开发。如在免疫遗传领域,探索组织相容性系统(HLA)、嵌合与免疫应答机制等尖端课题,为移植前预测、移植后追踪提供医疗技术指导。

  最近,上海正式提出了尽快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而战略目标无疑需要各个尖端领域的集成支撑,这对郑仲征和荻硕贝肯生物研发团队来说是个极大的鼓舞!“在整个免疫遗传与同种异体组织材料领域里,大服务是基本支持系统(即建立从采集运输、集中检测、终端查询运用的诊断渠道与平台),能做到产品的不断创新才是生物医疗行业的发展根本与顶层目标。”郑仲征如此说。在他看来,如果金融、科技、贸易、规划等决策层也能进一步了解“免疫遗传与同种异体”的概念,上海最终可以成为这两个特色领域多学科应用的产业高地。

  (王泠一,作者系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吴英燕编辑,工作邮箱:wuyy@thepaper.cn)

推荐新闻

查看全部 >>
  • 010-51288971
  • 微信咨询
  • 返回顶部
Baidu
map